殖利率、PEG、PE策略簡易回測
本文是作者個人學習紀錄,不保證資料正確性,也無關股票推薦。
策略架構
以下簡單回顧一下我們所要回測的策略:每年5月15日根據當天股價與第一季公告財報,找出一檔符合下述三個條件股票買進。
- 預估現金股息殖利率4%以上
- TTM PE在15以下、TTM PEG在1以下(但是要大於0)
- 第一季公布EPS年增率成長。
找到估值便宜、殖利率高、獲利有成長的公司,是這個策略的主要核心,也符合選股的基本邏輯:買好公司、好價位。
投資流程
從TEJ股利政策資料庫中,所有公司皆已在5月15日以前決定好預定發放股利,所以可確保殖利率的計算是沒有用到未來資料的。
在真實情況中,我們設定每年5月15日收盤之後,以收盤價計算本益比以及PEG,找到符合標的的股票後,在隔天以開盤價買進建立投組,並在隔年的5月15日前一個交易日賣出。
大盤報酬
我們如法炮製,在5月15日買進台灣加權指數,並在隔年5月15賣出,來看看同期間大盤報酬。
date | return |
---|---|
2014 | 0.08 |
2015 | -0.17 |
2016 | 0.24 |
大盤3年累積報酬約13%,在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之間,受到中國股災影響與後續震盪,下修將近17%。
策略1: 基本策略
date | portfolio return | number | win rate |
---|---|---|---|
2014 | 0.137 | 14 | 0.786 |
2015 | -0.123 | 24 | 0.250 |
2016 | 0.337 | 32 | 0.844 |
根據最一開始設定的條件來建立投組,3年累積報酬約35%。2014年、2016年的績效很不錯,但是2015年有不小的跌幅,同期間(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)台灣加權指數也向下近修正17%,幾乎是買在最高,賣在最低。不過這個策略相較於大盤還是表現較佳。
策略2: 策略1加上縮緊範圍
接下來我們我們試著將原有策略,改以比較嚴格的條件來買入,看效果如何。
- 預估現金股息殖利率 6% 以上
- TTM PE在12以下、TTM PEG在0.8以下(但是要大於0)
- 第一季公布EPS年增率成長。
date | portfolio return | number | win rate |
---|---|---|---|
2014 | 0.287 | 5 | 0.800 |
2015 | -0.049 | 11 | 0.364 |
2016 | 0.339 | 14 | 0.786 |
3年累積報酬率約為63%,成長非常多!尤其是2015年得到比較佳的下檔保護,不過相對的能篩選出的公司數也變少了。
策略3: 策略1加上近四季ROE排序
這次我們將通過策略1的股票清單,加上近四季ROE由高到低排序,取前10名來形成投組。
date | portfolio return | number | win rate |
---|---|---|---|
2014 | 0.164 | 10 | 0.7 |
2015 | -0.100 | 10 | 0.3 |
2016 | 0.324 | 10 | 0.8 |
3年累積報酬率約為38%,表現有比策略1還要好,但相較策略2還是相形見絀。
策略4: 策略1加上120天價格範圍排序(由高到低)
首先,120天價格範圍的公式為
此指標的範圍會介在0到1之間,其中rolling期數為120天。這個公式的直觀意義在於:「在120天內,現在的價格是屬於相對高點還是相對低點?」如果指標處於高點可視為一種動能的表現。
這次將通過策略1的股票清單,加上120天價格範圍由高到低排序,取前10名來形成投組。
date | portfolio return | number | win rate |
---|---|---|---|
2014 | 0.181 | 10 | 0.9 |
2015 | -0.020 | 10 | 0.5 |
2016 | 0.281 | 10 | 0.8 |
3年累積報酬率約為48%,比不上策略2,但是表現仍然很不錯,而且在空頭時期有比較低的drawdown。
策略5: 策略1加上120天價格範圍排序(由低到高)
前一個策略是將120天價格範圍由高到低排序,隱含考慮動能因子的要素。接著我們嘗試看看先由策略1篩選後,再用120天價格範圍由低到高排序,取前10筆買入,也隱含買在相對低檔的意涵。
date | portfolio return | number | win rate |
---|---|---|---|
2014 | 0.161 | 10 | 0.7 |
2015 | -0.214 | 10 | 0 |
2016 | 0.490 | 10 | 0.8 |
這個策略在反彈期間有很優秀的報酬,但是在空頭時期是兵敗如山倒,幾乎沒有一隻賺錢,不過3年累積報酬仍有36%。可以見到弱勢股在空頭時仍為非常弱勢,但是相對的在2016年這個多頭復甦年,弱勢股以很大的爆發力反彈上漲。
策略6: 策略2加上120天價格範圍排序(由高到低)
既然策略2(縮緊範圍)跟120天價格範圍由高到低排序都有不錯的表現,那何不結合再一起呢?
- 預估現金股息殖利率 6% 以上
- TTM PE在12、TTM PEG在0.8以下(但是要大於0)
- 第一季公布EPS年增率成長。
篩選出來之後,再由120天價格範圍排序,每年由高到低篩出前5筆
date | portfolio return | number | win rate |
---|---|---|---|
2014 | 0.287 | 5 | 0.8 |
2015 | 0.041 | 5 | 0.6 |
2016 | 0.345 | 5 | 0.6 |
3年累積報酬率約為80%,而且空頭時期竟然還有正報酬,看來這兩個策略形成很好的綜效。
結語
透過最一開始的基本策略,我們可以得到優於大盤的報酬率,並試著用下列附加條件篩選來強化績效:
- 縮緊基本策略條件範圍
- 近四季ROE由高到低排序
- 120天價格範圍由高到低排序
- 120天價格範圍由低到高排序
經過回測後發現,縮緊基本策略條件範圍與120天價格範圍由高到低排序相結合,可以有很好的綜合效果,並能在空頭市場有正報酬。
雖然期間回測只有三年,但是2014年5月到2017年5月這段期間,走過了一段多空循環,也經歷過中國股災,是個有代表性的樣本期間。
為什麼這兩個因子結合可以有很好的表現?根據我們的推測,如果單純以120天價格範圍來篩選股票,可能買到過熱或估值過高的股票,但是先通過重重濾網,以確保我們買的是估值相對低的股票,再從這些股票清單中,找到近期動能相對比較強的標的,有很好的互補性。